Search

【#轉角書摘:赤鱲角前世今生 🇭🇰✈️】
  
「見證歷史的赤鱲角機場...」1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#轉角書摘:赤鱲角前世今生 🇭🇰✈️】
  
「見證歷史的赤鱲角機場...」1989年,香港仍歸英國統治,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要求民主的抗議者慘遭屠殺後數天,時任總督衛奕信(David Wilson)提議興建一座新機場。香港人當時擔心,日後在中國的統治下前景堪慮,因此民眾普遍認為這項新計畫旨在提振港人信心,赤鱲角機場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。
.
為了取代啟德機場,1992年開工,1998年7月竣工的赤鱲角,由四座現存的天然島嶼(包括老赤鱲角島),將其壓平和連接起來,造就了這個人工島。機場本身,也正如它誕生的年份,見證了香港的經濟開發、政治轉移、以及逐年興起的公民運動。
.
赤鱲角也是全球化的縮影:世事變化無常,遷移司空見慣,這種躁動不安的另一面,便是人們開始嚮往早已逝去的土地原貌,以及緬懷過往歲月,正像是香港抗爭者陷入的困境──他們不只想爭取普選,也想保留有價值的記憶,想要尋回被逐漸挖空且日漸被扼死的身分認同與過往歷史。見證著這座城市不斷變化,隨時讓人有種出發和抵達的念頭,無論去到的未來是更好或更糟的地方.....
.
#香港 #中國 #英國 #歷史 #機場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《轉角國際》將「國際事件」解構成點、線、面,三種衡量向度:「點」,是傳統想像中的「國際新聞」,回應彼地所發生的種種即時大事;「線」則延伸於點,藉由新聞來解讀宏觀的世界局象;「面」,才是所謂的「國際觀」,除了掌握訊息脈動外,對於我們身處的世界,也能具備獨立思考、提出自我觀點的能力。 點、線、面,三者串連,《轉角國際》期望能拉起那條「線」—在新聞之後,拉起脈絡;在趨勢之前,集結觀點。 比起展示「國際觀的高度」,我們更希望《轉角》的轉動能「碾平」眼下國際報導的種種資訊門檻,與讀者們一同尋找那塊屬於自己的「國際視角」——至少至少,我們端出來的不會是冷門毒藥。 這裡是udn,我們是《轉角國際》。
作一扇看懂世界的窗。
View all posts